近日,国际著名综合性学术杂志Science Advances以“Human disturbances as the dominant cause of unprecedentedly high frequency of Yellow River flood hazardover the last millennium”(“人类扰动主导了黄河过去1000年以来史无前例的高频洪水灾害”)为核心观点,发表了我校地测学院于世永教授团队关于黄河洪水灾害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地测学院周亮副教授、沈治雄教授参与该项研究工作。江苏师范大学为唯一第一作者单位和唯一通讯作者单位。
黄河与长江并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的黄河文明。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经龙山文化,发展成了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青铜器文化,奠定了早期中国的雏形。然而黄河也是一条桀骜不驯、复杂难治的忧患之河。“黄河宁,天下平。”历代先贤和劳动人民为治理黄河洪水灾害进行了不断探索。但由于对流域生态系统缺乏整体认识,治河的主要思路聚焦在筑堤方面,且局限在下游,因而陷入了一个河淤堤高、屡治屡决的恶性循环(图1),贯穿了过去一千年的人-地关系历史。近代李仪祉首次提出上中下游全面治理的思路,但因战乱未能实施。建国以来,虽然通过黄土高原水土保育以及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水沙调控,黄河基本上实现了岁岁安澜,然而黄河洪水灾害防御及其治理一直是困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科学难题。
图1. 黄河中中下游地区水土流失-河床淤积-人工筑堤-洪水灾害的级联效应
我校中科院“百人计划”“泰山学者”“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于世永教授一直致力于黄淮地区古洪水灾害与环境演变的研究,于世永教授领衔的这项研究,基于多年的研究积累,通过贝叶斯模拟,融合了地质、历史文献和水文观测数据,计算了黄河中下游过去一万年以来的洪水灾害发生频率(图2)。发现过去一千年以来黄河洪水灾害频率较以前时期增加了一个数量级,其中81%的增加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模拟分析证实了正向的人类干预(水土保育)可以极大地降低洪水频率。目前在世界大多数地区,筑堤仍然是首选的防洪措施。来自黄河过去两千年的防洪经验证明,工程措施只能带来短期的收益,必须结合流域的综合治理来达到长期的防洪目的。该研究结果对世界其它地区受人类干预的大河防洪减灾提供了中国智慧。该成果已为南华早报、科学网等国内媒体报道。论文链接见: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f8576
图2.黄河中下游过去一万年以来的洪水灾害频率变化特征。(A)历史文献记录的决溢事件;(B)溢岸洪水事件的沉积记录;(C)洪水发生频率的高斯核密度估计。